隨著團餐行業規范化發展加速,食堂承包作為保障企事業單位、學校等群體飲食安全的核心環節,食材選購標準成為行業關注焦點。2025 年以來,國內頭部食堂承包企業聯合行業協會共同制定《食堂承包公司食材選購規范》,從源頭把控、檢測溯源、品類管理等多維度明確標準,為團餐食品安全筑牢 “第一道防線”。
一、源頭準入:鎖定 “三證齊全” 供應商,建立分級合作機制
規范明確要求,食堂承包公司需建立供應商準入審核制度,優先選擇具備《食品生產許可證》《食品經營許可證》及檢驗檢疫合格證明的企業合作。對于生鮮食材,需額外核查產地環境檢測報告,蔬菜類優先采購獲得綠色食品認證或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的品類;肉類必須來源于定點屠宰企業,且附帶動物檢疫合格證明與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明。同時,推行供應商分級管理,根據食材質量穩定性、配送時效性等指標劃分 A、B、C 三級,每季度開展評估,對連續兩次評級為 C 級的供應商終止合作。
二、檢測溯源:“批次必檢 + 全程追溯”,杜絕問題食材流入
在食材驗收環節,食堂承包公司需配備快速檢測設備,對蔬菜農殘、肉類瘦肉精、水產獸藥殘留等關鍵指標進行批次檢測,檢測不合格的食材當場銷毀并記錄臺賬。此外,所有食材需實現 “一物一碼” 追溯,通過掃描包裝二維碼可查看產地、采購時間、檢測報告、配送路徑等信息,消費者與監管部門可實時查詢。某頭部食堂承包企業負責人表示,2025 年以來,公司食材檢測合格率已提升至 99.8%,問題食材攔截率較去年同期增長 30%。
三、品類管理:分溫區存儲 + 新鮮度分級,保障食材品質
針對不同食材特性,規范細化存儲與使用標準:生鮮蔬菜需在采購后 2 小時內進入 0-4℃冷藏庫,存儲周期不超過 3 天;冷凍肉類存儲溫度控制在 - 18℃以下,保質期不得超過 6 個月;糧油類需存放在干燥通風的專用倉庫,離墻離地 10 厘米以上。同時,對食材新鮮度實行分級管理,例如葉菜類按新鮮度分為 “當日鮮用”“次日可用” 兩級,當日未使用的 “當日鮮用” 食材需下架處理,嚴禁二次售賣或加工。
四、應急機制:建立備用供應商庫,應對供應鏈波動
考慮到極端天氣、物流中斷等突發情況,規范要求食堂承包公司建立備用供應商庫,每個品類至少儲備 2-3 家備選供應商,且備選供應商與主供應商地域分布不重疊。例如,蔬菜類主供應商若位于南方產區,備用供應商需選擇北方產區企業,避免因區域性自然災害導致食材斷供。同時,制定應急采購預案,明確突發情況下的食材調配流程,確保 4 小時內完成備用供應商對接與食材調配。
五、人文關懷:兼顧營養均衡與特殊需求,優化食材品類結構
除安全標準外,規范還強調食材選購需兼顧營養與多樣性,每周食材品類不少于 20 種,其中雜糧、豆制品、菌菇類占比不低于 30%。針對特殊人群需求,需單獨采購低敏食材(如無麩質面粉、低乳糖牛奶)、清真食品等,且存儲與加工區域單獨劃分,避免交叉污染。某高校食堂承包項目中,已根據學生需求增設 “低糖餐食食材區”,采購低糖米、低鈉醬油等專用食材,日均供應低糖餐食 200 余份。
行業專家指出,此次食材選購標準的落地,不僅提升了食堂承包行業的整體安全水平,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明確的飲食安全保障。未來,隨著智慧化檢測設備的普及,食堂承包公司還將引入 AI 視覺檢測技術,實現食材新鮮度自動識別與分揀,進一步提升選購效率與精準度。